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86-13082309527 1030608043@qq.com

旅游世界网2017-05-12阅读:

在云南,探寻回族穆斯林民族的由来

  彩云之南,山水多姿,峰峦俊秀,民族众多,文化璀璨。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26个世居民族,他们勤劳智慧,风俗各异,相濡与沫,亲如手足。这其中就生活着70余万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

  云南回族先民先后分几个历史时期自中亚、西亚和我国的西北、中原,江南等地迁来。据一些民间传说、碑刻、史籍载,回族先民入云南最早始于唐代。如云南至今流传着“三千换八百”的传说。滇西一带传说,唐代为征服南诏向回族借兵3000随李宓征南诏,失败后被遣散与当地800妇女婚配,成为回族先民中的一部分。

  滇中滇东一带的说法又有所不同,昆明南城清真寺过去存有的清康熙、嘉庆,同治年间的几块《重修清真寺碑汇》,都有“寺建于唐”的记载,光绪年间编纂的《云南通志》亦有同样记载。

  另外,“文革”中被毁坏的一块阿拉伯文寺碑,曾记载着唐时有40位阿拉伯长老途经昆明到长安,其中一位名叫满苏拉,病故于昆,葬于南城寺后。又据《新唐书》记载和夏光南先生的《元代云南史地丛考》论证,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和南诏联军与吐蕃、大食兵大战后,曾将失败的黑衣大食兵掠来居于滇,他们也成为云南回族先民中的一支。

  大批回回人迁入云南是在元代。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蒙古军、西城回回军10万人攻占大理,大批回回人开始入滇。此后百余年间,不少中亚,西亚的“回回”和新疆的“畏兀儿”作为官吏,将领、士兵,军匠,被派驻云南达10多次,每次多以万计,少则数千,在赛典赤·瞻思丁及其子纳速拉丁等回回官吏、将领的统帅下,分散在云南各地进行屯戌。

  这些万里跋涉迁徙云南的“西域回回”在落籍云南的过程中,与云南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居住,友好交往,在保持自己的伊斯兰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情况下,与汉、蒙古、百、彝等民族相互通婚、融合逐步形成了回族。

  明清两代继续有内地回回大批进入云南。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任命傅支德为征南将军,回回人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30大军征讨尚处于元朝梁王统治下的云南。平定云南后,沭英被委派治理云南,随其入滇的大批江南回族定居云南,使云南回族人口迅速地增加,回族分布的地域更趋广大。

  明代中期,还有不少陕甘、江南回族随兵部尚书王骥以及其他明军将领多次征伐麓川而入滇落籍。明末,随护明桂王永历帝转战各地后退入云南的湖,广等地回族,在保山、腾冲留居,形成“明”、“朱”两姓回族。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廷为在云南推行“改士归流”的政策,曾从河北,山东、四川等省征调一批回族士兵随回族将领哈元生、冶大雄、许世享等驻防滇东北等地区,同当地回族合为一体,发展起更多的回族村镇,此时回族已遍居云南各地。

  可见,唐宋时进入云南的一些阿拉伯和波斯人(士兵、商人);元时随蒙古军征战入滇的中亚回回人及阿拉伯人、波斯人、维吾尔人;明清两代随军从我国江南、西北、华北、四川等地进入云南的回族是云南回族的主要来源。在清代前,云南已成为仅次于西北的第二个回民大聚居区,人口达到了80多万这一历史最高数。

  云南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同各民族团结一道,开发边疆,建设云南,保卫祖国,对云南和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上云南回族的经济特点是:农村回民以农为主,兼营工商业;城镇回民以经营工商业为主。早在元初,入滇的大批回回军士就已开始在驻防地区进行军事屯垦,为回回人从事农耕奠定了基础。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以后,随着赛典赤主滇,开始在经济上大力实行民屯以发展生产,回回军士受命逐步过渡到了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在农业上来自中亚的回回带来了当地战胜干早,兴修水利的经验和技术,在水利上,赛典赤主持下修建了昆明松花坝水库和金汁河、银汁河,并挖通海口河,降低滇池水位,使昆明坝子得到开发利用,对解决昆明城市人口饮水和郊区农田灌溉,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入滇回回军中人不少工匠,落籍为民后,为云南回回兼营手工业、采矿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元代云南回回的手工业主要有“穿匠”和“铁匠”两类,“穿匠”能制皮革,生产各种牛羊皮货,“铁匠”能造枪炮,冶金锻打和生产各种五金用品。

  云南回回对文化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元代,回回人赛典赤父子开创了云南文化教育事业的新阶段。赛典赤到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以后,创造了云南第一座文庙,并于其中设学台,建成了云南历史上第一所学校,“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延蜀中贤者”任教。

  在赛典赤倡导下,各地广置学田,大兴学校,使内地汉文化在云南广泛传播,培养出大批各民族的人才,对云南的长期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赛典赤在云南还兴建了不少清真寺,以保持、传播并发扬伊斯兰优秀的文化传统。

  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回族除大部分在腹地四大片聚居区内与汉族、白族、彝族等共同相处而外,还有少部分在边疆地区以及内地山区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混杂居,从而使其生活习俗和宗教活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一方面顽强保持着伊斯兰文化习俗和禁忌,另一方面学操当地民族语言,身着当地民族服饰;在饮食上除禁忌物外其他日常食品多与当地民族相同;住宅建筑形式极具当地民族特色,清真寺的建筑形式别具风格,为伊斯兰文化、汉族文化和当地民族文化的巧妙结合。

  此外,在宗教事务活动方面也很有特点,表现为极少数家庭宗教观念较为淡薄,往往一家非一种信仰,故其宗教生活兼有伊斯兰教、佛教和喇嘛教等不同色彩和内容。

  在姓氏上,既有本民族的正名与宗教上的经名,还有当地民族的别名;同时,在丧葬习俗上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民族习俗的影响,并随俗共同过当地民族的节日等等。

  上千年来,云南回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即使在汉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围圈中也始终未被同化,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就指出“回回世守其国俗(伊斯兰信仰与其特殊生活方式),终不肯变”。

  这就是伊斯兰教的作用,无论是在内地的聚居区或是在边疆散居区都是如此;他们习惯于在回族群体内部顽强地进行宗教和民族意识的教育,把清真寺作为从事这种教育和共同议论民族大事的中心场所。

  TIPS:

  云南穆斯林分布较广,基本各州、市都有,以昆明市及巍山、大理、永平、开远、红塔、砚山、寻甸、沙甸、会泽、昭阳、鲁甸等县(市、区)人口较多,居住也较为集中。

  全媒体:@肖育文

  认证微博:肖育文

  著名自媒体人、旅行家、资深摄影师。

  多家机构签约摄影师和旅行顾问。

来源:旅游世界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载文章)及文章中图片/文字等内容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6-13082309527 1030608043 1030608043@qq.com
  • 扫二维码添加微信

Copyright lvyou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